第六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已經圓滿結束啦!話說今年一個新項目可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呢,那就是首屆漢禮婚博會!
首屆漢禮婚博會包括了論壇、講座、婚禮展示、展位等內容。精選了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資深的七家專業漢婚策劃執行機構負責人和團隊進行現場展示、交流。
前些天我們的熱文《什么?這場婚禮竟有萬人圍觀!|西塘水上漢服婚禮精彩回顧》就展示了當時的盛況啊!
今天要登場的是重頭戲:漢禮婚博會的專家講壇!這可是全國最專業的專業漢婚從業者在一起的交流分享。
小編有幸在現場聆聽,老師們的精彩分享讓小編受益匪淺。
蕾蕾老師的漢服普及講座可以說是百聽不膩,演講生動有趣,深受大家歡迎。
但漢式婚禮因為相對專業,蕾蕾老師平時很少講,這次難得的機會,蕾蕾老師會給我們分享什么有趣的內容呢?
想知道答案就繼續往下看啦!
精彩劇透
●現代漢式婚禮中的“禮、俗、程、儀”
●關于結發禮,什么才是誤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詩到底是形容 社會主義 兄弟情還是愛情?
以下是蕾蕾老師論壇演講:
談現代復興漢式婚禮中的禮、俗、程、儀
各位漢婚同行、婚慶同行和對漢婚感興趣的未來同行們早上好,我是廣州琴瑟漢婚的蕾蕾老師。專業從事漢婚策劃、執行6年。
6年來,我們廣東為核心,從湖北到湖南,從浙江到江西,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漢式婚禮的方方面面都積累了不少自己的體會,今天有幸和大家交流,分享我對漢婚的理解。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現代復興的漢式婚禮,并不是原版周禮的復制,而是以周禮為藍本的繼承、發展,甚至創新。在現代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復刻的周制婚禮。
為了更加準確,我們現在漢婚從業者會定義我們策劃執行的是漢式婚禮。雖然有很多漢服同袍還會習慣說周制、唐制、明制婚禮,但實際上,這些不同的制式,只是不同風格的周制婚禮。同時,因為時代的巨大變遷,又不是原版周制。所以,用漢式婚禮,也就是漢民族傳統婚禮來表述我們現在所做的婚禮,更為準確。
根據新人的喜好,我們往往會采用某種風格的禮服和場地布置,于是就有了漢周風漢式婚禮,唐風漢式婚禮,明風漢式婚禮。當然,現在也有很少量的宋風、楚風、秦風,其實大體的禮儀都很類似,區別的只是服裝和布置,還有一些細節。
現代復興的漢式婚禮中,完整的儀式有很多環節,我把它們分為:禮、俗、程、儀。就是禮節,風俗,流程,儀式(感)。
也就是說,一個漢式婚禮的儀式是包括了原始的記載的禮,流行于民間的婚俗,現代設計的流程,與之相輔相成的儀式感這四個內容。
我們可以看到全國現在各家專業漢式婚禮的婚策機構,所做出的漢婚作品,雖大體類似,但各有千秋,風貌不同,正是因為大家的漢式婚禮作品都包括了禮、俗、程、儀四個方面。相同的只是禮,而俗、程、儀,則是大家各自設計,各自擅長,各自發揮,各自精彩。
我今天的重點,就是結合漢式婚禮的流程,從禮、俗、程、儀四方面分析、解讀現代漢式婚禮的儀式。
禮
先說禮,嚴格來說,漢婚儀式中的各個環節,只有沃盥、共牢、合巹3個環節是出現在《儀禮》的記載中,也就是這3個環節,可以沒有爭議地稱之為禮。而更嚴格說來,現代漢式婚禮中的合巹禮與原始周禮又略有不同,在周禮的合巹禮是用一剖兩半的葫蘆喝酒,象征夫妻二人同尊卑,相親相愛,但并沒有記載需要交換。
而到了后來,演變成了喝到一半后交換酒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真正的交杯酒,在同尊卑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分你我的含義。這個風俗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能夠考證的記載是出現在宋朝。
我們現代絕大部分的漢婚儀式中,合巹禮都會采用交杯酒的形式。也就是合巹這個流程源于禮,但結合了風俗的成分。
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現代不能復刻出原版的周制婚禮?
因為時代發展到現在,如果真的只用原版記載的禮,我們的婚禮儀式會變得過于單薄和沉悶,要是再加上周禮要求的不舉樂,不設宴,已經完全不符合現代人的要求。這個時侯,我們要豐富婚禮內容,順應時代發展,又要保留華夏禮儀風貌,就要有變通和取舍。
本來即使在古代,從先秦兩漢,到唐宋元明,漢人的禮儀、服飾也是一直在發展中的。變通和取舍并沒有問題,但如何掌握度,使得漢式婚禮既有華夏風貌又符合現代中國人的審美這是要認真把握的。
俗
第二點說風俗。剛剛說到,只做嚴謹的禮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符合漢婚儀式感的風俗就是有益的補充。
風俗,就是是長期沿襲的風氣、習俗。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甚至一鄉一俗,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太多婚禮習俗。有些有美好的寓意,我們積極選擇,有些不雅或惡俗的,則堅決摒棄。
現代漢式婚禮中有不少風俗的體現,比如明風漢式婚禮中的挑蓋頭,唐風漢婚中的卻扇、催妝,還有上花轎之類,這些都是風俗的流傳。
今天我要重點講結發。
這里我先插個題外話,今年端午節我睡得迷迷糊糊醒來收到很多祝福,卻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氣之下爬起床寫了一篇 《大膽說快樂,端午不止安康》。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現在的端午流行說安康,說快樂會被人BS為沒文化。
就是因為從大概3年前,突然有人在網上發表了端午的源起是為了紀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悲劇人物為了驅毒所以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理由看著很像回事,誰原意被人說無知啊!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快樂的端午而選擇安康。
今年我終于受不了了,起床噼里啪啦敲了一千多字,從三大理由分析,首先列舉各種快樂的節日有很多都是紀念悲劇或悲劇人物,其次列舉中國和世界各種傳統的驅鬼祈福其實都熱烈奔放載歌載舞總之很歡快,最后列舉大量古人記載中如何快樂過端午。寫完這篇推文發出去我才敢一邊貼文章一邊理直氣壯地祝朋友們端午快樂。
相信在場的漢婚大咖們都知道我為什么講這個看來與漢婚毫無關系的題外話。是的,就是關于結發。在漢式婚禮中,有個很美的儀式叫結發。夫妻各剪下一縷頭發束在一起,象征二人身心合一。同時也體現結發夫妻、結發妻子等含義。
但現在有些漢婚同行開始放棄這個儀式,因為要避免爭議。跟端午不敢說快樂的理由何其類似。我昨天做漢婚展示,有朋友為了安全起見,就建議過我放棄結發環節。我不是沒有動搖過,但再三考慮,還是決定保留,并且要說出我堅持的理由。
結發的爭議來源之一,是因為沒有證據證明詩詞文學作品中的“結發為夫妻”、“結發同枕席”一定是把頭發剪下來束在一起。也有可能是指男子冠禮束發。
中國太多詞匯有多種意思,男子冠禮中的成年束發,比如“結發纓冠”、“結發事遠游”,明顯是指男性個人。
但是,在“結發為夫妻”、“結發同枕席”的詩句中,很明顯,兩個人才能夠“為夫妻”,才能“同枕席”,這兩句里的“結發”硬要理解成男子成年冠禮時的束發,未免太牽強。
而且,即使就算結發有含義是指男子成年,也不能證明結發沒有出現在婚禮儀式中。畢竟結發夫妻、結發妻子這些詞中的“結發”一定不是指男子成年。因為根本就不通順。特別是“結發妻子”,要是理解成男子成年,更是有點荒謬,因為丈夫結發了,所以娶的妻子叫結發妻子,那男子成年還叫弱冠,能不能造個詞叫弱冠妻子?這站得住腳嗎?
中國歷史上明確有記載出現過結發,也叫合髻禮,比如唐詩中“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向何人處,綰作同心結”。比如宋朝《東京夢華錄》里的“男左女右,留少頭發,謂之合髻”。
當然,歐陽修和司馬光都批評過結發,但批判的原因主要在于“不知用何經義”。(插播,成都大行令曉光老師后面對這個還有一段有意思的補充,原來宋朝時期批評過結發的那一批人都是有裙帶關系的,也就是老大說“這個不對”,小弟們就一哄而上說“這個不對”,具體請查閱曉光老師的發言。)
但我們透過批評能夠獲得的信息就是,當時的世俗已經產生了結發,而且是比較流行,才能驚動兩位嚴謹的大家出面批評。但換個角度想,既然結發是既成事實的民間風俗,它作為風俗出現在現代的漢式婚禮中又何嘗不可?
如果我們現在只做純周禮,是否結發自然有爭議,但現在的漢式婚禮中本來就融合了很多風俗甚至設計環節,為何不能容納一個浪漫的結發?
第二要提醒大家,中國是個講究意象的國度,了解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傳統中,從文學作品到藝術創作,是意象的世界,中國文人是善于或習慣用象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
諸如牡丹象征富貴,蘭花象征高雅,比翼鳥和連理枝象征夫妻恩愛。文學作品中,詩人不說“我被孤立了沒有同道”,而是說“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不會說“我現在心情好郁悶”,而是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這所有的點點滴滴,都體現著華夏人文中的含蓄之美,意象之美。而頭發另一個很美的名字——青絲,從來都是情絲的象征。各種古代故事中,用一縷青絲代表自己留給愛的人這樣的情節實在很熟悉。
還有人拿曹操割發代首來論證古人不能亂剪頭發,但其實這恰恰說明頭發的重要性,它是可以代表身體的。夫妻剪下一縷頭發束在一起正能表示身心合一。不剪頭發,難道剪點指甲放在一起嗎。
反對者還有一個理由,說結發的剪刀屬于利器,不能出現在婚禮上。但事實上,剪刀屬于工具,它跟刀槍劍戟這樣的武器性質并不相同。如果說它鋒利可以傷人,古典小說中貞潔烈女頭上的發簪比剪刀還更有殺傷力。
而且古代的典禮上真的不能出現金器、利器嗎?相信這個說法的人不妨去翻看一下最經典的禮儀典籍《儀禮》,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在婚禮上的共牢禮是用匕首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迎娶孫尚香時滿屋刀槍的情節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吧。
不過,中國之大,如果有某些地域有風俗婚禮上不宜出現剪刀也不奇怪。但至少我接觸過的全國幾百位新人中,只有一位新人說過他們那里的風俗不出現剪刀,絕大部分新人沒有提出過家鄉有這種禁忌,而且都十分喜歡這個環節,在我公司的5周年慶典中,我們請回的新人代表在回憶流程時,還特別提到這個有意義的環節,讓她終生難忘。
更有趣的是我一位朋友曾經說過,她和丈夫早戀,相愛于初中,那時還是少年的她曾經把自己和男朋友的頭發剪下來一點放在一起珍藏,然而那時她并不知道有結發夫妻和結發妻子這樣的詞,更不知道漢式婚禮中有結發。只是覺得這樣浪漫,能表達愛。
我公司已經有3位同袍員工,在知道結發不出自周禮記載情況下,在自己的漢式婚禮上仍然保留結發這個環節,因為她們并不想完全去復刻周禮,而是希望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既美麗浪漫又符合中華美學風貌的華夏婚禮。
我的客人中也有極其嚴謹苛求復原的同袍,今年甚至做過一對,他們嚴謹地翻遍了《周禮》、《儀禮》、《禮記》,并且真的按周禮的時代去用手抓肉抓飯行共牢禮,作為服務方我當然尊重客人的意愿,但即使嚴謹到如此地步的同袍,也在知道三禮中都沒有結發記載的情況下,仍然保留了結發禮。
可以感受到,相愛的新人們,對結發的情結。
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對結發這個儀式會有新的感受。作為一個漢婚從業者,我要明確結發并不屬于原始記載的禮,但它作為俗出現在婚禮儀式中,并無不妥。古人的結發之禮沒有禮儀典籍做支撐,但這樣一個風俗,卻體現著愛情,體現著浪漫,體現著夫妻的身心合一,以及含蓄深沉之愛。
剛才用大篇幅表述了對結發的理解,現在再簡略地說一下漢婚中“解纓”這個環節。“解纓”其實在各家的婚禮中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呈現方式,畢竟古人的典籍太過深奧,相關環節描述不太清晰,所以大家各自有不同的解讀。
不過欣慰的是,雖然有不同的理解和呈現,但沒有太多爭議,因為大家都能知道我們不是復刻周制婚禮,而是結合了現代人變通和取舍的漢式婚禮,一些的確無法理清的細節,我們完全可以在符合整體莊重大氣的禮儀感覺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理解。
程
第三點,程。就是流程,這個環節有點難表述,但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婚禮儀式中,既不是禮,又不算俗,直接就是現代設計的環節。估且稱之為“程”吧。
比如執手有依據,但盟誓就沒有記載,所以算是個設計環節。現在絕大部分人漢婚用的誓言都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就是說從今天起,無論是生死離合,我都與你約定好,讓我握著你的手,我要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這段話以無敵的浪漫和深情打動了無數人,即使有個有死字都影響不了詩句中包含著的極致浪漫,也符合新人們生生世世要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不過總有一些過于認真但未必深入的考據黨不解風情,不知是不是跟近年來同性戀大行其道有關,這幾年屢有人嘲笑拿這篇詩歌作為愛情誓言的男女,說這是一篇描寫同性戀情的詩詞。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一篇軍旅作品。
每每聽到這種論調,我都恨不得駁斥一番,實在是太破壞浪漫美好的小感覺了。今天借這個機會,說說這種觀點的不合理之處。
《擊鼓》是軍旅詩,但詩中80個字,太多詞體現了詩人說的不是身邊的戰友,而是家鄉的愛人:
原文: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釋文:鼓聲鏜鏜作響,戰士們奮勇操練,他們在國內修筑城墻,我卻一個人獨自去南方。
點評:我獨南行,表現的是戰士離開家鄉的孤獨。
原文: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釋文:跟隨著孫子仲平定陳國與宋國,不允許我回家,我憂心忡忡。
點評:很明顯還是愛的人不在身邊,他在想家,想家中親人。
原文: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釋文:我身在何方,我身處何地?我的馬又丟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找到它,在山間,樹林里。
點評:這句話看似沒有體現,卻被譽為文心最細的神來之筆,因為馬在中國意象中是不受羈絆,愛馳騁的,通過丟失的馬正是表達戰士不愿長期戰斗,想脫離軍營歸家的思緒。
原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點評:這是全詩的高潮,大家都能理解它的含義,只不過有人認為這是在思念家中的妻子,有人卻認為軍旅詩就是寫戰友的。
原文: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釋文:哎!太遙遠了,有生之年還有這一天嗎?哎!太遙遠了,我的諾言競無法實現!
點評:闊和洵,都是表示遙遠的意思,很明顯戰場上的這位詩人在思念遠方的愛人,而不是身邊的戰友。
所以,這首詩無論從它的原意,還是現代的含義,就是寫給愛人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縱觀中國文學史的愛情詩篇,這8個字有著無法超越的深情和美,所以,用在漢式婚禮中作為情感表達的最高峰,實在是無可替代。
儀
最后要說的是儀,禮和儀其實是一體的,只不過禮重的是禮節,儀重的是儀式感。在已經完全被西化的中國婚禮市場上,漢式婚禮能夠從不為人知到穩步增長,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除了其華麗的外表,更有其震撼人心的儀式感。
儀式感的表現主要是通過禮節,也會通過很多輔助內容得到增強。比如蕩氣回腸的音樂,華麗大氣的場地布置,厚重正氣的司儀解說,每位參與者端莊挺拔的儀態,舒展自信的舉手投足,甚至新郎的冠帽,新娘禮服的長拖尾,精致的妝容等等等等,無一不成為增強儀式感的重要內容。
這個方面,各家的漢婚也是各有特色,有趣的是這些特色往往跟掌門人有關,我們可以看到在全國的各家漢婚儀仗中,有彪悍的鎧甲隊,有帥氣的飛魚隊,當然美女們的仕女隊列是必不可少的。畢竟養眼最重要。而琴瑟漢婚在儀仗組織的過程中,既重視姑娘們的美麗外表,又會通過大氣的音樂和道具讓女子儀仗產生不輸帥哥隊的強大氣場。
以上所有點點滴滴內容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漢式婚禮。
最后要總結,漢式婚禮的儀式,包括了禮、俗、程、儀。有最原汁原味的禮節,也有流傳已久的風俗,又有依據整體風格設計的環節,最后統一形成莊重大氣的儀式感。這些流程在今天的漢式婚禮中是相輔相成的。
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在遵守禮的同時,俗、程、儀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漢式婚禮的風格,符合大氣風雅的審美,不要以為我今天說過漢婚是繼承,發展甚至創新,就脫離開漢式婚禮的大感覺去追求所謂的創新。漢式婚禮的魅力是因為它傳統禮儀帶來的儀式感,只有遵從這種感覺,才能執行出有顏值有情懷有儀式感的漢式婚禮。
祝愿在座的各位和我共同努力,把漢式婚禮推廣起來。我用我琴瑟漢婚和琴瑟漢文化的兩句宣傳詞作為今天演講的結尾。
琴瑟漢婚——千年傳承,引領時尚。
琴瑟漢文化——用心血復興民族文化!
|